曾逸(笔名:曾弋),艺术家,纪录片导演。
文旅创意艺术总监,国家平台文旅专家顾问。
自诩为人文主义者,因此并不以摄影者自居。镜头只是他记录和思考世界的画笔。其镜头记录和思考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、多元化的文化形态、民风民俗、宗教信仰,以及这些多元化文化瑰宝的发展和传承的问题,对于这些即将逝去的,他认为,即使不能做得更多,但至少可以留下具有学术与文化价值的影像,并以此完成他毕生的贡献和梦想。
拍摄后的思考,也许是文化的,也许是哲学的......
时间和地域跨度:20多年横跨中国从东到西,从北到南的多省市的深入拍摄。
二十几年藏文化连续不断的深度创作。
我的“损失”:不计其数的胶片,3辆越野车,几十万公里的油耗与可能的冒险。
我的收获:让时间和空间,具有了我的意义。
一位伟大的诗人,阿多尼斯曾经说过:没有困境,就没有诗歌,也就没有诗人。这句话,对于摄影这门艺术同样如此……自从摄影被列入艺术的范畴后,它就面临了艺术所有的问题、困惑和令人无限兴奋的创新中……
这也是摄影让他陷入其中、不能自拔的原因。
所遵循的美学原则是:借用中国有位古老的哲学家,老子的一句话:
“为道日损 为学日损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不为。 —— 老子”
老子的为道之理,用在艺术的表达上,就是减法原则。艺术的直觉、文化沉淀与修养,决定了瞬间把握,也决定了作品成像的优劣。吾之的思想的表达与创作包括了对我们生存状态的思考,还有文化的传承,哲学的表达等。
最后,我认定:能恒久动人的艺术作品—永远具有真性情,真情感的流露。
2003年起等多次 获得国家社会类电视片政府奖
2004年 受邀参加法国《康巴文化》摄影展
2005年 于成都《史诗的吟唱》个展
2006年9月其作品《飞扬晒佛》入选第22届国际摄影节展览
作品《西行独吟》参加就在眼前2010中国成都当代摄影家邀请展
作品《原乡人》入选2014年IPA国际摄影中国大奖赛纽约最佳表现展览并在纽约展览
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第四届中欧论坛,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艺术家,作品《仪式》在论坛期间展出
作品《女尼》参加2014(美国)露西奖大师作品暨IPA国际摄影奖最佳表现作品展览-北京艺术研究院摄影家联展
作品《仪式》参加2015比利时中国文化年在列日市的展览
2015年3月北京 • 美国露西奖大师作品暨IPA国际摄影作品展
2017《净化成功路上的霾》成都绿地集团展厅个展
曾经是日本奥林巴斯赞助签约摄影师
人类每一种重要仪式的背后,皆由强大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支撑着。所以“仪式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精神与表象的追述,还是人对自身、对天地、对未知世界的不断追问。
灵魂有了追问的启航,精神才会拥有游弋的自由。而这扇“追问”与“拥有”(智慧)的门,正由这些看似表象的“仪式”而徐徐开启。
关于这套片子厚且重的色彩运用,自然就蕴含了我对《仪式》这套作品的文化理解和表达,并望能所愿。
我们的世界有没有其他维度的存在,我不知道。而每当我进入藏地,尤其是在观看“藏戏”悠悠道来的时光里,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时空。从神猴与罗刹女、从神佛到格萨尔,他们就这样独自舞蹈着。经历了数世纪的演变,一直“演绎”到现代社会,好似一切都未曾改变,却又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精神的什么。
一种失去世间常识下的时空存在,一种神秘的让思维悬浮般的感受,这即是藏戏独特的魅力所在,且让我不断神往的原因之一。
上善之地,广漠之野,行之、鼓之、吟之、蹈之、耕之,随天地之自在逍遥,仰“无何有之乡”情觞。 无限追想……
按照西方人能够接近的理解,可以借用《圣经》的一段话:
伊甸园: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院子......
—《圣经》创世纪
A river flowers out of Eden to water the gar…
• Genesis
作品《沸腾的云朵》(羌族文化)获得2018(IPA)露西国际摄影基金荣誉奖
作品《藏戏》获得2020(IPA)露西国际摄影基金荣誉奖
作品《女尼》、《天上的歌》、《俯瞰贡嘎》获得2021(IPA)露西国际摄影基金荣誉奖
作品《面具》获得2022《卢森堡艺术奖》大赛艺术成就奖
《中国日版》2015年11月美国版 作品报道
《中国日版》2015年11月欧洲版 作品报道
《孔子学院》2015年5月刊法语版 原乡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09年12月刊 中国传统纸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16年2月刊 郎木寺
AXD艺术杂志
作品《飞扬晒佛》入选2006年《影像西部》四川摄影艺术精品展画册
作品《特殊的交易》入选中国摄影史籍性图书《中国摄影艺术年鉴-2009卷》国家级收藏
作品《藏戏-史诗的吟唱》入选中国摄影史籍性图书《中国摄影艺术年鉴-2010卷》国家级收藏等
作品《佛光映经堂》入选中国摄影史籍性图书《中国摄影艺术年鉴-2011卷》国家级收藏等
作品《风起龙达》入选中国摄影史籍性图书《中国摄影艺术年鉴-2013卷》国家级收藏等